纳西妇女穿着“披星戴月”服饰游走在古城
有开放意识的纳西老人也积极加入到古城商业化运作中
老人们对古城突然变得如此喧嚣而显得有些惊奇
老人们疑惑着这个伴着她们成长的古城为何突然变化那么快
忙碌了一生的纳西妇女已经不习惯休闲的日子了
老人与古老文化的结合使古城魅力四射
游客的到来把丽江变成了一个纯休闲的地域
留恋丽江的各地游客干脆留下来把丽江建成了一个大杂铺
女人当家,男人赋闲是古城特有的风俗,最具民族特色。
独特的妇女服饰是古城人给你的第一印象。身着传统服饰的大多是中老年妇女,你在古城任何街巷都能看到。她们的衣服宽腰大袖,女袄外加紫色或藏青色的坎肩,披七星披肩,披肩上钉有七个圆布圈及七对垂穗,圆布圈上用丝线绣有精美的星星,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,俗称“披星戴月”。已婚妇女一般头上扎一头巾,上盖头帕,未婚妇女只戴头帕,另有一些妇女则喜戴帽子。衣服多为蓝、黑、白三种颜色,稍绣花边,坎肩为紫色或藏青色。服饰特点犹如纳西妇女一样朴素大方。
最忙的是妇女,这是古城人给你的第二印象。她们肩扛背托,摆摊设点,主内忙外,勤劳当家。在古城留心观赏,你会发现妇女干的活和男人一样,在菜市上几个妇女屠宰一头猪,在街上拉一板车很重的货,织麻、卖菜、开车、当户等样样都是一把好手。她们面色红润,眼睛大,轮廓漂亮,她们健康、热情、率直,“娶个纳西婆胜过十头骡”的俗语是对纳西族妇女最好的赞美。
顾彼得在《被遗忘的王国》一书中也不无赞叹:纳西妇女“高大结实,胸宽大,臂力强。她们自信、果断、勇敢,她们是当家人,是家庭繁荣的唯一基础。娶个潘金妹(纳西姑娘)就获得了人生保险,余生可以过安闲懒散的日子了”。
纳西男人的悠闲在古城里随处可见
纳西男人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是悠闲的
最悠闲的是男人,这是古城人给你的第三印象。你常看到他们背手慢步游逛,妇女的能干造就了男人有更多时间去发展文化和领略美好的事物。从外表看,纳西族男人仪表堂堂,体格健壮,肤色略黑,额骨高,鼻子长,造形美观,头发柔软而卷曲。他们热情、豪爽,有着高雅的情趣,很多人精通音乐和绘画,执迷于本民族的古老文化。在中河和西河岩边、柳树或栗树下,你常能看到纳西族男人提着鸟笼,游来荡去,在石拱桥上,他们手托猎鹰,闲坐桥头,相互谈论着打猎的趣事。
说到人,不能不说到丽江的名人,而说到丽江名人又不得不提到宣科。宣科是“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”的核心人物,70多岁的宣科是一个才能特殊的人,在音乐上有灵气,在学问上有鬼气,行事上有匪气。宣科把自己定位在地球人的位置,问他:“人们会记住你多少年?”,他便狡猾地一笑:“一百年吧!”在某种意义上说,丽江没有宣科,可能会突然寂寞很多。
赵鹤年
赵老先生今年88岁了,是“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”中的美男子,每天的开场第一声便由他奏出。赵老先生20多岁便是马帮中的马锅头了。马锅头是一个马帮的头头,可以算成是一队马帮的总指挥。赵老先生做马锅头时一般往返于丽江至印度加尔各答一线,指挥着二三十匹马。对付自然、土匪、食宿、这都是他的责任。赵老先生十二三岁起开始学习音乐,现在乐队中演奏低胡,并负责敲大锣。
王丕震
从1978年起,当时60多岁的王老先生开始写历史小说,写了16年,16年一晃就完了,老先生写了2300多万字,由台湾名叫秋海棠出版有限公司的企业出版,除预付一点零头性的稿稠外,100多部历史小说便成了奉献。好在老先生没把钱看成人生第一目标,便平淡下来了。谈到历史小说的创作,王老先生的谈吐让人觉得,他穿越古今,在宇宙中与天地相往来。找老先生很难,因为大隐隐于市。
方国瑜
方国瑜是丽江,也是云南,也是中国有名的大学问家。他的故居在五一路文治巷。方国瑜1930年就学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。1936年至云南大学任教。方国瑜故居在文治巷的73号、71号,73号的门锁上了,要从71号才能进入。希望到这里的人能够拔一把荒草、栽一朵小花。
周霖
周霖的名气也很大,他在关门口的故居后门一开便是小河。周家是丽江的教育世家,周霖的祖父周暐为开办新学堂做了贡献,他的父亲周冠南是纳西族中的第一个留学生,也为教育做了大事情。周霖则除了做教师外,在诗、书、画上自成一家,才情万丈,其画已成为国宝。他的弟弟周凡,同样博学多艺,晚年人书合一,并在儒学上有新的研究。
吴积仁
吴老先生是丽江搞摄影的老辈人,年轻时家境富裕,迷上了摄影,用40个半开(滇帮)在昆明的当铺中买了一台旧的德国相机“禄莱福莱”,镜头是“蔡斯”。当时的柯达胶卷卖12个半开2卷,而4个半开即可够一个人生活一月。以今天的表达方法,吴老先生家的人是当时丽江的大出版商,一开始是刻印《三字经》,生意很好,因为丽江小孩满月,都要给孩子买一本《三字经》、一支笔、一啶墨、一根明子、一把葱,祝愿孩子知书达理,聪明过人。
此后,吴家又开始刻印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。吴家15代人世居大石桥旁,铺子开在四方街。文化细流之中,吴家印书的功德是恒沙细数,不可计量了。
三个司令
三个司令都不是带兵打仗的老总,而是丽江三个食品行当的最高品牌,并且掌门人都是女的。
第一个司令叫李仲兴,做丽江粑粑。她做丽江粑粑的工序严格,用料讲究,可能还有点秘不示人的心得。
第二个司令叫和三娘,这看来不是名字,而是简称。她是松子司令。她的松子都是去雪松村买的,粒粒饱满,古城中嘴馋的小孩子每天都要前来光顾。
第三个司令姓傅,卖的是酱菜,傅家酱菜的“普及率”很高,几乎古城人人皆知,傅家的醋几乎成为菜肴飘香的一个条件。
可惜的是,三个司令的美味在建国之后渐成绝响,唯一记住她们的只有回忆了。三个司令的“司令部”都在关门口,粑粑司令是现在的关门口61号,松子司令是现在的关门口38号,酱菜司令的“司令部”在1980年失火,也飘散了。
评论